主页 > 初一

读书感受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10-13 15:21

  【第1篇】读书感受

  二战时,面对与西方国家战争惯例、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日本,美国要了解日本。因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被委任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一一说出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显而易见,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对日本的民族性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即日本之所以成为日本人国家的诸多因素。

  而《菊与刀》作为书名便是作者对于日本的笼统却又及其精确、抓住命脉的形容。《菊与刀》便是指了日本人民族性中极端矛盾的特点。

  当他在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如何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如何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费时费力时,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哪个民族也崇拜刀,并把最高的声望献给武士。”

  然而,所有这些矛盾的论述都是关于日本的书籍的核心。的确如此,刀与菊都是这一画面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即蛮横又有礼,即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即保守又好新。

  在本书阅读中除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大概内容,其中几句看起来不打眼的话却引起了我对教学工作的深切思考。作者本尼迪克特作为一个人类学家,虽二战中临危受命,却并非简单应付了事,作者以文化角度看待日本人的一切,秉持着基本的价值中立立场。作者提到“在任何一个原始部落或任何一个处于文明前沿的国家中,人类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无论有多怪异,他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跟他的经验有一定的关联。”

  仔细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同学们孤立的行为之间总存在着某种系统性的关联。但是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不尽相同,更遑论每一届学生。郑观应《盛世危言》中提到:“别类分门;因材施教。”这是一辈辈总结的经验之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因材施教”变成了“之乎者也”的空口白话。我们在青少年之后积累了一整套价值观念,并根据这套价值观念生活,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老一辈教师逐渐惊奇于“新学生”的脑回路时,我们就必须意识到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是必要的,毕竟考察标准、教学内容往往多年不变,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融会贯通,才不至于在教学中“被隔离”。压力往往来自于我们对一致性的需要。但我们也需要铭记,大刀阔斧的改变往往才能帮助我们取得质的进步。

  【第2篇】读书感受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第3篇】读书感受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读好书,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个暑假,通过阅读《重构高效课堂》,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陈立老师说:与其说高效课堂走的是一条颠覆之路,从理念到行动的颠覆之路毋宁说我们老祖宗的任何一个理念都没有颠覆,我们只是在做回归,做减法。将有关教育和教学多余的东西剪掉,将“以人为本”落实到每一处。这种高效,绝对不是考了多少分,做了多少题,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了多少,参与了多少,感悟了多少,创造了多少。

  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天性,我们必须先读懂学生,再做教学。我们既不能像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也不能“全撒手”,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十二字方针。

  如何遵循“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十二字方针,结合自己的日常英语教学,我做了以下思考:

  因才施教。注重对部分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跟踪训练与大力度的检查,特别是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的学生,降低学习要求,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要简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语言要自然,要尊重学生,但要因人而异实施评价,不能一刀切,好学生和后进生的评价应该不同,多鼓励进步。除了教师语言评价以外,还可以利用学生互评、物质奖励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继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建立英语学习小组。便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又能补充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提高,长此坚持下去,会使学生的学习乐趣有更大的提高,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

  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就需要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各种指导,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潜力。

  总之,在《重构高效课堂》这本书中我体会到:真正的高效课堂,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只有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尊严,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长,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出彩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第4篇】读书感受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翻阅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很有借鉴的作用。书中谈到的每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分析,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其中我对书中第17条“教给学生观察”感受颇深,书中说道:“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的愈加牢固。”对于这点我觉得我平时做的还不是很好,在平时对于学生已经认识的事物我往往会比较忽视让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现在我知道:世间的万物都是在变化的,今天他是什么样,过几天他就变成另外的样子了。所以,我们老师自己要时时关心世间万物的变化,从而还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事物间的变化。比如说冬天,它的特征比较明显,学生都知道:冬天是很冷的,冬天会下雪的,冬天水还会结冰的,树变的光秃秃的了……但是这只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没有进行过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隔三差五的再去观察,慢慢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变化也大了,树木的外皮、池塘里的水等等都会有变化。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学生对冬天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学会了怎样去观察。美术这一门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通过孩子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并将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通过五彩缤纷的画笔表现出来。

  其次,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学习,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是啊,我们平时除了忙还是忙,要想抽出时间来读书,简直难上加难,教师也是人,我们忙了一天之后,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了,谁想再去看书学习呢?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光吃“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建议,以后我还会好好的学习,好好的领悟,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更大的提高。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