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六年级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10-11 09:55

  【第1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前几天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第一次拜读还是在大学期间,当时就被书中与众不同的教育情节深深吸引,现在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在与学生、同事朝夕相处的教学时光里自然会有很多感悟、启发。此刻重温这本经典的教育书目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教学手法、怎样的指引最大化的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同学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掩卷沉思,我的思绪飞到了刚刚度过的严寒冬季,那天一早我来到教室打开空调对同学们说了一句:“今天天好冷阿”,一位学生立即跑到我身边抱着我,握着我的手说”高老师还冷吗”,当时我真的很感动,去年的冬天真的很冷,我却因为一个动作、一句话温暖了一冬。重读这本书回想起这件事,除了满满的感动外,想到更多的是孩子的主动性其实是很强烈的,我要做的是怎样去激发、怎样去指引,让孩子们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一点我觉得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总结了一下主要从以下两点发力,加强作为一名教师的指引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身心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所有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但是班级里面总有一些像小豆豆一样的特殊学生,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他们都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之所以有成绩的差异是因为没有足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论语》说“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作为一名新教师,尤其是面对班级这些特殊的孩子,我更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目前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等等,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也尝试着用一些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来讲解。例如:有节课在给同学们学习“原”这个生字的时候,就采用拆字法来讲解“厂里原来是小白”把“原”拆分成“厂”,“小”,“白”三个字,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记忆。在讲解“赢”时,就拆分成“亡”“口”“月”“贝”“凡”,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激起同学们兴趣,同学们乐意学,而且会学的很认真。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

  二、跟学生交朋友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作为教师的我要改变以往的观念,要把他们当作朋友而不是自己的学生,自己不再是管理者而是陪伴者,陪伴孩子一同成长。以前感觉小孩子年龄小要处处教导,其实这种对孩子的爱恰恰束缚了他们思维的发挥。要学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对于孩子的奇怪的提问,我们大多是忽略。对于孩子在午间课程大声说话,我们老师总是走过去严厉的批评学生,让孩子住嘴,而没有蹲下身子认真听孩子那说的并不清楚的话语。当我们仔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时,我会觉得很惭愧。他们哪里是孩子,他们就是小大人阿!孩子简单的表达,而我却往往没有认真倾听,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听,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愿意跟我们交流。孩子有孩子的天性,有他们想做的事情。而我们现在的家长老师更多的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生活学习,可是我们这样做究竟会扼杀多少孩子的天性呢?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是为孩子好?或许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

  这就是我重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之后所想到的,我在想我能否在我的课堂上给我们班的孩子一个更加自由发展的空间呢?这或许是我今后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继续创新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争取早日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

  【第2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描写了作者小豆豆上学时的一段经历。书中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幸运的是这个常人眼中的问题孩子遇到了校长小林先生,在小林先生的爱护下,小豆豆的优良品质被充分挖掘,从此改变了一生。

  我发现巴学园里充满了关爱、兴趣、平等,是小林校长展示他理想和才华的教育理想乐园。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小林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所震撼,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情感魅力的核心是尊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将他们放在与我们平等的地位中进行对话。当小豆豆初次与小林先生见面时,小林先生竟然专注地听他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因此,小豆豆的心里感到安心、温暖,产生“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愿望。当小豆豆在寻找自己心爱的钱包时,小林先生只是像朋友一样地询问,淡淡的一句“把它们放回原处”……“巴学园”的教育已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管理的独立个体来尊重和信赖,这与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比如,我处理经常迟到的学生时,通常为了不给她难堪而把她叫到一边,耐心地询问她迟到的原因,共同商讨如何能避免迟到的解决办法。

  把握教育契机,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的眼睛,读《小豆豆》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就是小林先生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但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因材施教,“运动会”让高桥君走出了自卑的心理,他的人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后,充分了解孩子,让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教育智慧。“电车教室”的设计,正是孩子们所喜爱的。“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让孩子们每天的营养得到了均衡,而又避免了繁琐的说教。“好好嚼啊”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吃饭习惯。“游泳池”让孩子们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心理障碍。“可以说“巴学园”的一切事情都是教育的资源。

  当然,在小林先生的教育中最不缺少的就是赞美和鼓励。他常对孩子们说:“无论做什么,大家都是一样的。”他一直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同时一直对高桥君说:“你绝对能做到!”这些话语无疑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小林先生的这些思想与实际教学有些出入,但实际上不是小林先生做什么,我就学什么,而是学习他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学习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精神,学习他能够放下身架和孩子做朋友的魄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从心里去理解学生,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或许我会得到更多。

  【第3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这是一本曾经风靡全球的书,这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书!这本书讲的是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女孩子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

  这是我第二次来阅读《窗边的小豆豆》了,已经记不得第一次读完时是什么感受了,我想能让我来读第二遍的书,至少于我而言,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平常,但是平常并不等于平凡,朴实并不一定无华,能在一片贫瘠的土地里结出累累硕果的人你能不对他肃然起敬么?小林宗作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实践家。我想如果巴学园现在依然存在的话,其名气绝不亚于牛津剑桥之辈!

  小林先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实践者,他推崇自由教育,不拘一格而又尊重学生的天性,赏识每一个孩子,不管是被劝退的小豆豆还是有身体残疾的泰明,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多向大自然学习,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最接近孩子的心……

  读着一篇篇的故事,有时会为可爱小豆豆乐的要死,有时候为校长的良苦用心而赞叹不已!

  有感于小林先生的两句话: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巴学园的孩子们上课可以从自感兴趣的学科开始,这样做的好处是“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上课方法。”

  校长先生鼓励学生光着身子游泳,借此来告诉大家“每个人都一样”的道理,通过试胆量活动让学生不再害怕妖魔鬼怪,韵律操的学习去开动学生的心灵,利用吃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向旱田老师学习耕地,……

  “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正如先生所言“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尽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所以,校长先生在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时候会耐心的听她讲四个小时的话:为了让身患残疾的泰明走出自卑,他用心良苦的为他设计很多比赛项目;惩罚不尊重女生的大荣君,训斥“尾巴事件”中的老师;鼓励大家光着身子游泳;不厌其烦的夸奖小豆豆“真是一个好孩子”,让日语说的不好的宫崎君担任孩子们的英文老师……

  真正的教育者,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真切热爱,当真正把孩子当成是人的时候,教育才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这本书值得每一个正在教育岗位或将要走向工作岗位的人仔细研读!尤其是现在正在实习的我们,经历着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打击……

  蹲下来看学生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天空!

  【第4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是从小孩的眼光出发,去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小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对未知的好奇心,是没有约束概念的,所以当小豆豆乐此不疲地开关学校的桌子,在上课时间站在窗户边上大声叫喊化妆广告宣传员,与燕子搭话,在老师要求画国旗时画出了军舰的旗子,并且涂鸦到了课桌上的时候,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没有发现她已经影响到了老师的上课。这个时候,豆豆一年级,却被退学了,原因是“(把学校搅得不得安宁的事)如果能数的过来的话”。

  我知道这次阅读的目的,这篇读后感它要展现的也不是文学水平有多高,不需要用华丽的文字来修饰,也不需要过多的字符,只是从心出发,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对这次夏令营出行有帮助的东西。这次夏令营我们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而那些小朋友则是需要我们鼓励和引导的对象,《窗户边的小豆豆》正是给我们展现了这两个角色,但它更多的是从小孩的角度出发。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在第一次与校长见面,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小林一茶校长的耐心倾听;钱包掉厕所里了,豆豆掏粪池被校长看见,没有过多的话,只说了记得把挖出来的东西还回去;教育欺负女生的男同学“对女孩子要尊重”,因为女老师的一句“高桥同学恐怕就有(尾巴)吧”而在厨房严肃斥责老师,所以“校长真正是我们的朋友啊”。这正是体现了沟通与倾听的重要性。

  将我们的年龄缩小,回到豆豆的那个年龄,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好动,调皮,捣蛋,但我们也有我们珍贵的东西,小伙伴的友谊,一个小小的物件,也许还有忘记了的秘密。小时候的自己对长大充满了向往,也有着很多的梦想,暂且不去想它能不能被实现,好像就是

  那一瞬间冒出来的念头。豆豆的梦想,未来要成为一名间谍,未来要成为一个检票员,未来要成为一名老师。年龄尚小的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应该怎样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实现,也不会想那么多,我到底能不能实现,但是现在,就在此刻,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就是我想要的,就是我的梦想。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肯定都是爱我们的,但或许有点方式是不正确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豆豆的妈妈在豆豆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没有说出哪个职业好,哪个职业不好,没有讲你的梦想应该是什么而不应该是什么,没有说你一旦有了梦想就不能改变,必须要按着这个目标去奋斗,而是耐心地倾听,甚至当豆豆说想要学跳舞时,都帮助豆豆解决了复杂的流程。

  豆豆的妈妈没有说过一句“不准”之类的语言,即便是豆豆总是爬铁网栅栏下的洞而划破衣服,踩报纸掉入粪池,跳沙坑进入混泥土。我的身边则不然,这样的大人少之又少。可能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担心孩子受伤,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不准”“不能”“不行“等词汇。正是兴趣萌芽的年龄,可能这些词汇在潜移默化里,就把兴趣的嫩芽给谋杀了。小孩子确实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对事物的好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父母便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怎样才能不损害孩子们天生的素质,并使这种素质成长起来?不仅仅是父母,还有老师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爱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耐心与倾听,成为一个没有大人架子的大朋友。这种引导方式不是说直接告诉你你的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好,你应该为此努力奋斗,也不是说让孩子去完成昔日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而是去观察,观察这个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在哪个方面得天独厚,然后对这个特长进行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大概便是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之一。每天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女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都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就从你自己喜欢的那个题开始作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观察和培养小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自主学习和不受干扰的能力。还有一种教学方法——旋律教育法。它的整个出发点是:帮助精神和肉体的谐调平衡,只要能唤起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便算达到了目的。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谐调。爱是拉近人之间距离的良药。在巴学园的游泳课与以前的游泳课不同,大家都没有穿泳衣,“男孩和女孩若以诧异的眼光打量彼此身体的不同,那是不值得的”,“硬要把自己的身体在别人面前躲起来,那是不正常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差异,男生,女生,日本人,朝鲜人,正常人,患过小儿麻痹症的人。每个人都是美的,大家可以一起上学,一起交朋友,一起运动会比赛,一起爬树。很多时候小孩子是不太懂的,正是需要大人的引导。

  巴学园的教学更多是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的自主学习,而非应试教育。不单单是教室,出去散步,野营,也是一次次生动的课;不仅仅是教师,农民伯伯也是生活中的老师。再来讲一个关键词:鼓励。小林一茶校长多次对豆豆的鼓励:豆豆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呢!为鼓励高桥同学而特别制定的运动会,鼓励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设定的饭前讲故事环节。一句鼓励的话是很容易说出口的,但对听者而言,确实受益匪浅的。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此次夏令营活动的目的,也对自己一开始的想法作出了一些反思。严师出高徒没错,但更多的要关心孩子到底喜不喜欢,快不快乐。目的和意义都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方式方法:爱与倾听,同龄与理解,培养与鼓励。

  【第5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主要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黑柳彻子小的时候,因为比较调皮,被很多学校退学,最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关怀和引导下,在普通的学校认为非常特别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在当时那个时代,巴学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切都和普通的学校不一样,在小豆豆看来,一切感觉都是新的,都是稀奇的,就连自己平时话比较多的毛病也可以被允许。

  我们平时上课是按照年级按照班级按照课程表来上课,但是巴学园却不同,他们可以自己去选择,从最感兴趣的课程开始。而且,可以被允许坐着站着或者躺着进行学习,只要是他们愿意最终能完成任务就可以。而且最奇怪的是,如果大家一说到学校,肯定要有老师上课,但是吧,巴学园不同,他们没有老师上课,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小孩儿布置好作业,适时的进行引导一下,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自己。而且他们一天的任务只要完成了之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活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他们上课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记得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事儿,当时,小林老师。想给小孩儿小朋友教一些关于农业这样种地方面的知识,按照我们一般的逻辑,肯定会找一些。专业的,学院派的老师学农业,老师教,但是小林校长不是这样做的,他是直接在当地找了一个种粮大户。

  其实想一下,人家种粮大户有直接的经验,在教孩子种地方面,其实并不比学校里面的农业专业的高材生差。这也就是小林老师优秀的地方。

  整本书看完之后,感慨最深的是小林校长对学生们的无私的爱和无尽的鼓励。比如说,记得还有一件事,当时,在小豆豆上一年级的时候,新转来一个学生,叫做高桥君,但是他和普通人是不一样,他是身体是有残疾的。小林校长怎样去提高他的自信心呢?最大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所有的场地和工具都是完全按照高桥君的矮矮的身高特点来制造的。所以每次运动会高桥君都能得第一名,这也为后来他能很自信的考入明治大学,然后顺利的毕业,并和普通人一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些都是小林校长的贡献。

  正是由于小林校长对孩子的无限的爱,无限的鼓励和包容,才使的像小豆这样一批稀奇古怪的学生,在这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终也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巴学园里面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幼儿教师,我要向小林校长学习,真心的去关爱,鼓励每位学生,让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6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假期里陪着女儿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合上书,感触颇深。宽厚仁慈小豆豆妈妈,充满教育情怀的小林宗作校长,都让作为妈妈又身为老师的我,内心很是触动,有反思和不安。

  小说一开头,写了顽皮可爱小豆豆因为对自己的课桌抽斗感兴趣,反复开关课桌;大家都在上课,唯独她站在窗边看“宣传艺人”;画“太阳旗”能画得满书满桌子都是……种种表现,老师头疼不已,请来了小豆豆妈妈,提议小豆豆转学。看到这里,如果我班里有这样的孩子,我也会如小豆豆老师一样想: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也会归到问题儿童一类。这样的豆豆的种种在小林宗作看来,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个孩子,小豆豆第一次到巴学园,他非常认真地有兴趣地听小豆豆毫无条理讲了四个小时。如果不是发自内的喜欢学生,热心教育,小林宗作先生做不到对像小豆豆这样孩子的耐心。小豆豆能到巴学园,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热情,不仅仅小豆豆感受得到。巴学园的孩子在小校园的角角落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很感受到校长先生深沉的爱。在电车教室里,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什么,坐在什么位置学习,全凭自己爱好;因为校长要求每天每个人都要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在学校的午餐也成了孩子们期盼和幸福的事情,午餐不仅让孩子们饱餐了物质食粮,也让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得到了满足;下午的散步时间,孩子在放松休闲的时刻,不知不觉学到了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游泳课上、运动会上、旅行中……都是校长先生用心策划的心血。孩子们能在巴学园幸福的生活学习,教育者仅有教育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教育能力。教育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等等。孩子遇上了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教育者,他们才会有一个幸福的难忘的学习生活。

  小豆豆的妈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秀妈妈,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妈妈。换做一般的妈妈,因为孩子的不良表现,被老师喊到学校训话,一定会大发雷霆,对孩子一通劈头盖脸的训斥。绝大多数家长,不会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事情的原委。小豆豆妈妈没有责怪豆豆,不告诉她退学的原因,担心孩子下自卑的阴影。因为妈妈的理解,豆豆才能讲出频繁开关课桌,站在床边看艺人的原因。从豆豆的角度看,她所做的一切也是有道理的。反观我自己,和小豆豆妈妈差得远,孩子没什么耐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下班的路上,女儿叽叽喳喳在我耳边讲当天发生大事小情。我感觉聒噪的不得了,上一天班,和学生打一天交道,只想心静耳静。女儿与我交流的热情往往终止于,我那句不耐烦的“让妈妈清净清净好吗“的话。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读,更是家长和教师读。它像一面镜子,能反照出教育孩子,教育学生时自己的种种不足。

  【第7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早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当时只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居然有“巴学园”这样理想化的学校存在。认为一定是作者骗人编造出来的。

  而如今再读《窗边的小豆豆》,我发现“巴学园”确实是理想,但如果能成为一种标准,是所有学校都成为“巴学园”,那么是不是所有孩子也都能成为“小豆豆”了呢。

  在巴学园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教育的理想,这种理想极度地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孩子固然可爱,可是对许多的大人来说他们有时也是恶魔,还有一些时候他们是另一个星球上来的人,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即淘气捣蛋、又无法沟通。只有那些对成长和人生抱着独立的、从容态度的人,才有可能和一个孩子进行四个小时的对话,才能不对跳入粪坑的儿童发脾气,才会让孩子穿着最破的衣服到学校来尽情玩耍。对人生抱着从容态度的人,他们有独立地判断能力,知道人生的多姿多彩,他们自己的杰出的创造力让他们相信他们的孩子即便是学习障碍患者,也能够幸福成功地生活;知道成就与语数外成绩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知道一个人的杰出更多地依靠的是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于是我们发现,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做不到这点,是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是这样有创造力的人,因为他们自己面对生活缺乏信心和掌控的能力。

  而《窗边的小豆豆》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新式的学园,新型的教育理念。里面还有小豆豆妈妈的理解,对孩子的爱和支持。如果没有小豆豆妈妈的支持和理解,小豆豆也不会遇见巴学园,成为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灌输什么,他就是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需要给他们适当的自由和良好的环境。对家长来说是这样的,对学校来说也是这样的。教育是终身的,也是家校社合一的,缺一不可。在当代社会,其实很多家长做不到像小豆豆妈妈一样,就算学校想成为“巴学园”,也得不到理解。

  一直以为《豆豆和巴学园》是个童话,豆豆的钱包掉进便池她去拿工具把便池掏了个底朝天,校长看见了,只是问问原因,点点头说“记得要还原”就走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与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太不一样,它的不合常规,让资讯匮乏时代,除了作品本身不清楚背景的孩子只会把它归为“童话”——后来读《窗边的小豆豆》作者后记,里面提到有老师给学生每天读一段这本书,觉得那些孩子真是很幸福,羡慕得很。因为我知道,会给学生读这本书的老师,一定懂得告诉学生怎么面对变幻的世界,一定可以安抚孩子首次面对变幻的极度不安。而我们生活的现实里,只有最合乎常理的老师与校长,并不粗暴,但遥远,不可亲近,难以信任。

  少年时代关心豆豆在“巴学园”的种种趣事,即使有那样败兴的一个结尾,还是以一种无法自抑的代入感为豆豆在巴学园的奇思异想感到畅快。而现在,我发现我不自觉的将眼光投往豆豆身后成年人的世界。

  这本书写的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解释“窗边”一词来自“窗边族”,有不见容于常规社会的边缘化色彩。但在这样的孩子的身边,却是一大群宽容的成年人努力在一个常理充斥的社会撑起另一个空间,供孩子自由奔跑与玩耍。小豆豆知道吗,她其实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

  无论是那个孩子被邻家少年错骂一声“朝鲜人”反为对方的困境而悲伤的母亲,还是那个在战时不肯去军工厂进行慰问演奏换取礼品与食物,声称“不想用我的提琴拉军歌”的父亲,整本书从孩子的视角淡淡道来,仿佛大人所做的都是极为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知道,有这样见识与风骨的父母,在那个时代,甚至这个时代,一直是何等难得。

  从收录的后记里才较完整了解“巴学园”的创办人小林先生在日本教育界的深远影响和地位。而在正文里,更多的则是看到这位了不起的校长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这些细节里,“韵律操引进日本第一人”、“了不起的教育家”……这些冠冕堂皇的词语没有作为重点出现,只有一个活生生的有趣老人,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巴学园”。

  作者甚至故意淡化了从正统的角度小林校长的成就所获得的荣誉(较全面的介绍放在后记里),尽量避免在正文里重点渲染这些——因为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与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视野或许没有大人开阔全面,但是,正因如此,他们更注意从自身的角度真切的体会。从这一点看,尽管黑柳彻子是成年后才写了这本书,然而她的叙述角度却更偏重孩童的视角。

  我很庆幸“巴学园”不是霍格维兹魔法学院,后者虽然有趣,可惜它的有趣是空中楼阁,不可触及。当成年后的我仍为“巴学园”与它的故事所感动的时候,一想到这所学校确实在现实的世界里存在过,它所体现的成年人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有例可循,理想主义并不是全无生机,我就觉得,谢天谢地我们对未来的学校总算还可保有一点希望。

  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