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六年级

春节的习俗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03-25 10:48

  【第 1篇】春节的习俗

  春节凝结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凝结中国人的情感、意识、审美与宗教情怀,所以,春节间的种种民俗活动,如祭祀、饮食、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间的种种禁忌(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中国人情感的大展示。虽有各种禁忌,但实际上春节更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人们经历了一年的忙碌之后,终于可以放松身心了。于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排除一年的不快,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难得的狂欢中。旧时农村有戏班演戏、舞狮舞龙等活动,锣鼓声、鞭炮声、人声交织在一起,衬托春节的喜庆气氛。城里更是丰富多彩如北京城有“过桥走会”的习俗,还有已婚女子摸门钉的习俗,意为早添丁。此外,作为娱乐大展示的舞台就是庙会,而元宵节的灯火则是人们狂欢的集中体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娱乐狂欢逐渐被休闲的气氛所取代。人们躲在家里玩牌、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一到春节,城里到处听到的不是隆隆的鞭炮声,而是禁止燃放鞭炮的宣传声,求吉娱乐的庙会成为商业营利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变迁,“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保持稳定。马克思曾说过: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运动是绝对的,这同时也足以说明过年的民俗的确可以“与时俱进”。春节这个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春节民俗在时代变迁中需要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更需要现代的人们精心呵护并挖掘、放大。春节我们应象鲁迅先生描述“拿来主义”的态度般,予以面对,既要“吸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

  【第 2篇】春节的习俗

  除夕夜,我们按照北方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我问爸爸:“为什么在北方大年三十要吃饺子呢?”

  爸爸告诉我:除夕这天,北方地区有包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来年吉祥如意;南方地区做年糕,和年年高升同音,寓意“年年高”。我们全家都是北方人,春节吃饺子是一个隆重仪式。

  吃饺子要和面,‘和’就是‘合’有一家人团聚的意思,饺子的‘饺’与‘交’谐音,象征着新旧交替,新的一年开始了。

  妈妈告诉我,年三十我们都要吃福饺,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面包硬币,有的人家会在饺子里面包糖果,今年我们全家就包了几个带有硬币的福饺,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会好运连连。

  一家人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有说有笑,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我也亲手包了一个放了硬币的福饺。外婆就带着弟弟到厨房忙着为大家煮饺子,我和爸爸妈妈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

  饺子煮好了,一盘盘的饺子像一堆堆的小元宝摆放在餐桌上,我和弟弟马上跑到餐桌前,往自己碗里夹了几个福饺。我吃的第一个福饺就吃到了硬币,开心极了。弟弟边吃边偷看我,嘴里不停的说:哪个是有硬币的饺子呢?我怎么还没有吃到呢?正说着就突然大叫起来,“妈妈,妈妈,我也吃到了。”弟弟和我都雀跃欢呼起来。

  这个春节让我知道了团聚对一家人的意义,以后每年春节,我都要跟家人团聚,一起吃福饺,一起过充满亲情的中国年。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开始拜年了,祝大家2020年春节快乐!

  【第 3篇】春节的习俗

  每逢春节前后,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景象,在外的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家人欢聚一堂,热闹非凡。

  春节的传说大家都不陌生,讲的是一只年兽年年总有一天到村子里抓人。后来人们穿上红衣服,挂上红春联,放起鞭炮,年兽一见此景便觉得疼痛难忍,逃了回去。人们怕它再回来,便每年此日都举行这样的活动,春节的习俗便油然而生。

  春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是放鞭炮,把手中的鞭炮点燃,然后用力一扔,接着便捂着耳朵,那炮“啪”的一响,清脆而响亮。而在古代鞭炮是用竹子做的,所以鞭炮也叫爆竹。在我的老家过年首先要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有的人家会在外面的大门倒贴福字,表示福到家了。在做完这些后,方可放炮了。在放炮时,一般要放4次炮,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讲究。

  第一次放炮在除夕晚上7:00——8:00,这是家家户户都会放炮,单响炮、多响炮、拉炮……各式各样的炮陆续传出响声,好不热闹。第二次放炮在凌晨零点左右,这个炮叫做关门炮,据说这时年兽就出来抓人了,必须关门然后吓吓他,此时便可以放烟花,因为年兽怕红色,关门炮放过后,家人就不能在出来了。第三次放炮是在初一黎明5点左右,这个炮叫做开门炮,这时的烟花五彩缤纷,此时门就可以打开了,我们才可以从屋里出来。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在此时把家门打开。第四次放的炮叫饺子炮。这个炮在初一吃饺子时放,而且只能放大长袍。

  除此之外,春节还有守岁、拜祖宗、逛庙会、串亲戚的习俗。它们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

  【第 4篇】春节的习俗

  春节传说之三: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第 5篇】春节的习俗

  对于春节,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吧,妈妈经常对我絮絮叨叨她小时候的春节多么的热闹,可以说是盛世联欢。

  家家户户贴春联,囤年货,小贩的吆喝声四起,好热闹。

  妈妈说,当时的春节,当天三顿顿顿撑。几乎每顿都有肉,鸡鸭鱼肉蛋奶面,柴米油盐酱醋茶,重量级的糍粑和饺子,少了那个,厨师心里就有些空空的,毕竟舌尖上的中国可不是吹出来的。一般春节的晚上就是个不眠夜。

  听妈妈说,过年那整一天,不愿意听也好、愿意听也罢,你准可以听到轰轰的炮鸣声,这炮声惊天动地。玩的大汗淋漓,吃的满嘴流油,睡得鼾声如雷。过年就是要把一年中最好的时刻集合起来,要把一年中最不爽的时刻集中发泄出来。

  从初一到十四,这段日子里也少不了轰鸣的炮声,那时候没有车,哪像我们(00后),每天拜完年回来还可以干一堆事,他们每天就是在走路、玩乐、吃饭和睡大觉中渡过,自由自在,如果有计步器,那就可以一天几万步,刷爆表!他们的游戏也没我们玩的高级,都很单纯,让我们玩一会就没劲的那种,跳皮筋、跳房子、沙包或者叙叙旧,而男生就比较热血了,枪战、抓人、比武或是漫山遍野的追着跑,老友刚一回来就打成一片那种。这十四天就是这样过的。

  而到了十五,那欢得不得了的心就该放一下了,这一天要给老祖宗上坟,吃的就不算太多,太好。白天仍然可以干一切自己喜欢干的事,只不过要收敛点了,一到晚上,大家抱着一箱箱的炮,一箱箱的祭祖物品,好浩浩荡荡的去坟地,烧纸、点灯、放大炮,攀比哪一家放的炮多,但是现在没有了。那一晚上要点一晚上的灯(原因我也不知道)。

  等过了这一阵子,访客就少了,一切回归正常。

  【第 6篇】春节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

  元宵节时,奶奶告诉我:“正月十五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一天。“元”指第一个月,“宵”指夜晚,所以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并且自隋、唐、宋以来,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欢迎;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国外,元宵也以。”

  在欢声笑语中,我与家人一起度过这美好的一天。

  窗外到处张灯结彩,每颗大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灯笼,灯笼底下还挂着一条长长的线,线上记着小巧的纸片,那就是灯谜。

  各种各样的灯笼在月光的照耀下,那么柔和。“你看这条。”爸爸指着纸片说,纸片上写着:下围棋,黑子输了,打一《水浒传》人民。“哈哈,这题简单。”我对爸爸挤眉弄眼,他想了好一会儿也不知道,我便对他说:“白子胜了。”他恍然大悟,大声说了出来:“白胜。”“对啦!”我喊道。我随手又拿了一条:“咦,这是什么呀?”我说,爸爸说道,先回去吧,等会儿再猜。

  我坐在桌前细细的端详着,可脑子却一片空白,妈妈说:“先吃汤圆吧,快凉了。”那汤圆躺在碗里打起来软软糯糯,黑乎乎的芝麻墩实在口中流淌,使我回味已久。

  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元宵节,我觉得这就是春节的高潮,这就是春节的特色。

  【第 7篇】春节的习俗

  “哟!终于放假啦!过年万岁!”同学们把书包都丢上天空,教室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地欢呼声,我也和大家一起叫喊着。尽管寒假比暑假少了一个月,但是寒假中有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春节,因而让寒假变得非常快乐。

  春节俗称过年,关于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头可怕的怪兽经常在新年到来时出来害人,人们拿它毫无办法。有一次人们发现怪兽害怕噪音,于是人们又是敲锣又是打鼓吓跑了怪兽。后来,人们因此发明了鞭炮,一是为了驱走邪恶,二是期盼带来好运。春节也因为有了欢快的鞭炮声而变得特别热闹。

  我还记得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就写过关于北方过年的习俗,吃腊八粥,做腊菜,三十晚上包饺子庆团圆。我们荆州的风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打鱼糕、炸丸子,意为年年有余、步步高升、团团圆圆。

  每到过年大人小孩们都不会闲着,我们小孩子最喜欢过年啦!因为过年可以痛痛快快地放鞭炮;因为过年可以开开心心的和伙伴玩耍;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可口的团年饭;更因为过年可以收到压岁钱。不过,我在这里可要提醒大家压岁钱可不要乱花哟!大人们呢,总是忙忙碌碌的。忙着张罗年夜饭,忙着房前屋后的打扫,忙着上亲友家拜年,忙着给我们派红包。不过再怎么忙,那一张张脸上总是透露着欢乐地喜悦,那一句句话语里总是传递着温馨地祝福。

  如果寒假里没有了春节,那么寒假该多么单调多么无趣呀!在这里我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哈皮牛也

  【第 8篇】春节的习俗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而我喜欢过的节日是春节。

  随着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春节就拉开了序幕。春节又叫阴历年,又称过年和新年。我们小孩儿最喜欢春节里的习俗是放爆竹和压岁钱。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震天响,我们一群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欢蹦乱跳。这时楼前、楼后、院里、院外,到处是灿烂的火花,震天的响声热闹非凡,把除夕推向了高潮。旧习俗传说放爆竹是为了驱除“年”这个怪兽。据说年最怕爆竹的声响和火光。所以当人们点燃爆竹,年这个怪兽看见后就不会出现再来祸害老百姓了。现在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悦心情的流露。对于商人来说,还有一种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放爆竹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财源广进。放完爆竹回到屋里,我最期盼的就是啊岁钱了。其中“岁”与“祟”谐音,啊岁钱所以旧时长辈给小孩儿压岁钱为了压倒邪祟,这样小孩儿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年了。新时代长辈给小孩儿压岁钱是用红纸或用红包把钱包在里面,数额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小孩儿在接受长辈压岁钱时一般要向长辈说上几句吉祥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老人鼓励孩子心的一年里学业进步、好好做人。这些压岁钱孩子们用来买文具、书、玩具……新时代为压岁钱赋予了新内容。

  中国这样的习俗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多多了解,并把它给传承下去。

  【第 9篇】春节的习俗

  离过春节越来越近,一进入腊月开始各种节日……先从腊八节说起吧!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一直流传至今。

  紧接着就是小年了,这一天人们开始打扫卫生,还有置办年货。一到集市上东西多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当然有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鞭炮(要在大人的陪伴下才能玩哦!属于危险物品)热闹的节日气氛就开始了

  然后等到大年三十的那天,早早吃了中午饭开始张罗着贴对联,好像贴了对联以后就不能管别人要账这一说,我觉得还有就是喜庆。晚上一大家人坐在一起边看春节晚会边吃团圆饭,讲述着各种各样的趣事。然后就是守岁有的一个晚上都不睡觉,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初一一大早都穿上新衣服给长辈们拜年,然而我们最开心的就是会有压岁钱拿,会有自己的小金库哈哈!好开心。初二就开始串亲戚了,都是拿着礼品来回走动走动。我们那边初三是祭拜去世的亲人,给他们送点钱。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猜灯谜,放礼花,礼花在圆圆的夜空下显得格外耀眼!

  过了正月十五,我们又开始上学了,大人们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期待着下一年春节到来……

  【第 10篇】春节的习俗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习俗呢

  【第 11篇】春节的习俗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习俗有许多,有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而我最喜欢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春节。传说春节是这样子来的......

  在古时候,有一只叫“年”的大怪物,它在初一时,总要来人间吃人,人们不得不都逃到山里。有一次,“年”又要来了,人们要沈时,突然出现了一个老人说他能不让“年”来吃人,大家不信,老人要坚持。后来,老人真吓走了“年”因为,“年”怕红色,火光和巨声,因此,大家一到初一,就都在门上贴上红对联,还都放起了爆竹,春节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春节习俗众多,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包饺子了,一次过年,我也正好试了试,结果才发现,包饺子也并不简单呀!

  我先观看奶奶做饺子皮。首先,奶奶拿出了已揉好的一块白白胖胖的大面团,切成几个小长条,又把条切成一个个小块块,切好后拿起擀面杖向小面块压下去,只见奶奶揪住小面块的一角,前后左右压了几下,竟然就变成了一个圆片,也就是饺子皮。

  奶奶擀了几十个饺子皮后,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一起包起了饺子。我先拿了一个饺子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夹了一大块饺子馅,向皮里放,可因为馅太多,差点把皮挤烂。我只好又拿起了一个饺子皮,夹了一点儿馅向皮里放,这次是少了,可又因为太少,我包出后的饺子像一个被压扁了的小枕头,我又包了十几个饺子,可都大的大,小的小,样子特别逗。

  大家都把饺子包完了,我们就煮了一些饺子,可熟了的饺子,别人的白白胖胖,我的呢,破了好多,吃时竟然还吃到了撒多了的面粉。

  那年春节我又包了两次饺子,后来是越来越好的,那个春节既开心又兴奋,因为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