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初一

我为袁隆平竖起大拇指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10-21 09:44

  【第1篇】袁隆平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无价。----题记

  有一位老人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他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曾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他曾率先在中国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他就是我的偶像----袁隆平。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他那黝黑的皮肤是被太阳亲吻过的色彩,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须发已被匆匆流去的时光染成花白,他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静谧,他那双粗糙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爷爷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直坚持研究水稻,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还将它推广到了全世界。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袁爷爷总是怀揣着一颗年轻的心,面对事物总抱以乐观的心态,正是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那么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老。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地,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中午还吃着袁爷爷的米饭,想起以前课本上的袁爷爷,现在真的感觉到五味杂陈。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伟人逝世让我这么难过,因为袁隆平爷爷好像一直都离我很近。他存在于我的一日三餐,是我每天都会期盼的,都会见面的。他就像是我的亲爷爷一样每天都陪伴着我,日复一日。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些饥荒年代,但却听我的长辈提起过他们那些年饥肠辘辘的经历。他们每次讲那些年代的时候,眼睛都红红的。我知道那是他们不愿回去的年代。是他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人民脱离饥饿之苦。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是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第2篇】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真如少年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第3篇】袁隆平

  当你看到饭桌上这些香喷喷的米饭时,也许就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他,能让天下人民都能吃饱饭,能让人类摆脱饥荒的人,他就是袁隆平爷爷。

  他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3:07时在长沙逝世。他是一位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对全世界的贡献是何等的大。

  他小时候看见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有的被活活饿死在路边的惨景,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心里想:我一定不能让老百姓挨饿……有一次,他看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只见葡萄就挂在窗外,卓别林伸手就摘来吃可乐,叫一头奶牛到门前马上就能喝新鲜的,学农真的太幸福了。这些在他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让他对农业产生了兴趣。便有了自己的理想。

  1949年八月,他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开始了他的梦想。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6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及育种程序朝着有繁殖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及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天灾不断,吃饭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这一切深深的刺痛了袁隆平的心。通过他的不断努力,从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响彻全球。

  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常说:“我不在家,就是在实验田,不在实验田,就是在实验田的路上”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第4篇】袁隆平

  亲爱的队员们,今天我特别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他是学霸,自称“90后”;他像一位农民伯伯,却是著名的科学家,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还和习近平爷爷说过“悄悄话”。队员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是的,他就是无数百姓热爱、5月22日沉痛送别的当代神农——袁隆平爷爷。

  为什么袁隆平爷爷令人们如此尊敬、如此思念?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吧。

  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西部的安江农校。在这里,他经常想起少年时母亲教他背诵的一句古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想,要让人们不再饥饿,就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怎么才能让粮食产量更高?只有不断试验。于是,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200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这让他的眼睛一亮,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隆平偏要挑战不可能。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为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住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这个成果震惊世界,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水稻,称作“东方魔稻”。

  20世纪90年代曾有美国专家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为此拍案而起:“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他认为,科学创新永无止境,常是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高度在等你。为此,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不断刷新亩产产量,700、800、900、1000、1100,据2020的最新数据显示,杂交三代两季总和亩产量1500公斤。对于世界重要的粮食问题,袁隆平团队给出了中国人的答案!

  遗憾的是,袁爷爷的故事定格在了2021年5月22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相信队员们会记得袁爷爷的梦想,铭记他的付出,好好吃饭,坚决不浪费一粒粮食!会立志以袁爷爷为榜样,不断进取、勇于探索,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从现在起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全面准备,长大去实现袁爷爷的“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梦。

  【第5篇】袁隆平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一代科学巨匠就此陨落,举国悲痛。

  故事开始,全国上下处于大跃进的浪潮里,20多岁的袁隆平还是安江农校的一名青年农业教师,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全国的大饥荒,看着老百姓们忍饥挨饿,作为一个农业人的袁隆平感触颇深,他深知“粮食,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让人类不再忍受饥饿”。这掷地有声的决心,让他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追求。

  实现这一毕生愿望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面对各界人士的质疑,红卫兵的批斗以及同僚的嫉妒,他都默不作声的挺了过来,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和良好的培育地质,他毅然离开家人转战海南岛,不分昼夜的奔波在稻田和实验室里,甚至连父亲去世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他终于取得成功,他用坚定的信念告诉所有人“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影片最后,袁隆平本人也出现在镜头中,看着片中袁老接受外国女记者采访的画面和袁老出现在各种场景的镜头中,又一次让人泪崩。他还向外国女记者幽默的解释了自己做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实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在下边乘凉,更梦想着超级稻能覆盖全球,为全世界人民带来贡献。

  如今,斯人已去,巨星陨落,长沙的细雨阻挡不了超10万民众冒雨前去悼念,社会各界人士都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给予缅怀,甚至有花店老板免费赠花给祭拜袁老的人,相信大家透过手机屏幕能感受到国人温情的一面,以致于在写这篇文章时瞬时感觉文字是如此无力,难以描述我心中悲痛的万分之一。

  追忆袁老的一生,他一辈子都在为一个理想一个信仰活着,把自己一辈子的青春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国家,他为全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终将为世人永存,我们要秉持他对理想的执着精神,在这新时代中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的奋斗。

  【第6篇】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心里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于周六在中国南部城市长沙的一家医院去世。袁隆平曾培育出高产水稻品种,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食物。他已经90岁了。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根据袁隆平2004年获得的世界粮食奖的网站显示,随着袁隆平的突破性发现,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水稻是由杂交水稻创造的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取得了一些突破,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据新华社报道,他培育出了一种杂交水稻,年产量比现有品种高出20%,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即使到了晚年,袁隆平也没有停止研究。2017年,他与湖南一所农业学校合作,为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培育了一种低镉籼稻,使水稻中的镉含量减少了90%以上

  根据世界粮食奖的信息,袁隆平的工作帮助中国在30年内实现了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安全”的转变。世界粮食奖是1986年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博洛格设立的,表彰那些提高了粮食质量和供应的科学家和其他人

  【第7篇】袁隆平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如今袁隆平爷爷已然仙去,吾辈当自强!!

  在电影《袁隆平》的结尾,袁隆平曾亲自出演老年的自己,用英语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那时的他说,自己仍在探索超级杂交水稻这个新领域,“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歇。”

  国士无双,如今斯人已逝,愿袁老能到他梦中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的稻穗下,惬意的乘凉。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了袁隆平爷爷的纪录片,袁隆平耗其一身研究杂交水稻,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只是想做一个善良、对人民有用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努力、奋斗!他用心享受这个过程,坦然的接受每次失败,最终他成功了!袁隆平不仅十分认真,还很谦虚,幽默。他为我们付出了许多,他被人们评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又研究出了许多水稻,他真是一代伟人。

  电影中袁隆平一身布衣,一头短发,皮肤粗糙,满脸黝黑,长年四季曝晒在烈日下、浸泡在泥水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潜心于他的农作物栽培和杂交水稻研究,为的是让百姓能够吃饱饭。一个严谨务实、尊重科学的袁隆平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位中专学校的老师,却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质。他勇于质疑与挑战学说权威,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从"三系法"培育到"两系法"培育,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为的是坚持真理,传播科学,用科学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终于,他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取得了成功,摘取了水稻种植亩产800多公斤的"皇冠",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

  电影的袁隆平爷爷和蔼可亲,乐观向上,可如今的我们却再也见不到了,就在前几天我们最亲爱的袁隆平爷爷病逝了,他把一生都给了水稻,走的时候最放不下的也是水稻。袁隆平爷爷我们想你了。

  【第8篇】袁隆平

  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他,九十岁高龄能用流利的英语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致辞。他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一阵风吹来,稻浪此起彼伏,躺在稻穗下乘凉……拥有这个想法的老人究竟是谁?没错,他就是我最尊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从一个梦想开始,为之奋斗了大半生。

  立志学农

  袁隆平一生与农结缘,与农相伴,但他却不是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母亲华静是教会学校的老师。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里,无论那个年代多么动荡,父母从未放弃过让袁隆平兄弟姐妹读书的机会。可是父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全力支持孩子上学,到考大学时,孩子却要选择学农。袁隆平回忆:“小学一年级,郊游时看见一个美丽的园艺场,非常喜欢,心中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随着年龄增长,愿望愈加强烈,学农成为人生志向。但父母不同意,父亲让我学医、学理工,母亲说学农辛苦,要当农民等等。我便和母亲争辩学农的重要性,说以后也要办园艺场,要有田园乐。”父母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袁隆平如愿以偿进入农学殿堂。他在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四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看到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

  挑战权威

  当时世界范围内,育种学界权威观点是自花授粉植物自交无退化现象,因此杂交无优势现象。袁隆平对权威产生了怀疑,他勇敢地挑战了权威。后来,回忆起当时的心路,袁隆平说:“我在安江农校就是一个普通的中等农校的教师,而老辈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我的压力非常大。但我对水稻的杂种优势有信心。首先我从事实中发现了这一点;其次,虽然书本里说水稻杂交没有优势,但我认为它的理论依据有问题——杂种优势既然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那水稻也不会例外,而且这种优势肯定会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大方向正确,通过努力,即使有挫折也不能轻易放弃,最终是可以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不惧失败

  根据天然杂交稻进行推想,袁隆平认为,必定存在天然雄性不育稻株,雄蕊退化,不能授精,而雌蕊却正常。要想人工培育杂交稻,就要先培育出这种雄性不育水稻的种子。为此,袁隆平开始遍地寻找具有花药不开裂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