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初三

茶馆读后感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10-11 09:05

  【第1篇】《茶馆》读后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没推翻压在老百姓心_上的封建制度。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过了一把短暂的皇帝瘾。区区八十三天,帝王梦醒,他被狼狈地赶下了台,不到三个月就翘了辫子。留下中国这偌大的烂摊子,各地军阀割据,时时刻刻都在内战,西方列强不费一兵一卒,坐收渔翁之利。

  中华民族可谓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刚刚从清朝昏聩地统治下脱离,又陷入了一片混战。北京出现了大批难民,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人命贱如草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茶馆》的第二幕开始了。

  北京城里的茶馆陆陆续续都关门大吉了,只有裕泰还屹立不倒。王利发绞尽脑汁,把茶馆做了改良。店铺前面不再卖吃食,专门卖茶,后边的包间改做公寓,租给大学生们住,还包伙食,以此维持生计。店面装修也做了改良,撤下了财神龛,代之以香烟广告上的美人画;挪走了八仙桌,一律改为小桌配藤椅;就连挂鸟笼的架子也拆了,唯一保留的只有那张写着“莫谈国事”的条子,那上面的字变得更大了。

  因为改良,裕泰茶馆歇了几天业。第二幕的故事就发生在裕泰重新开张的前一天。伙计李三还留着辫子,王利发的老婆王淑芬嫌他的辫子不文明。李三却说,中国最大的改良就是把皇帝给改没了,可结果呢?袁世凯还是要当皇帝,现在这些大帅们打来打去,万一哪天又把皇帝改良回来了呢?所以他还是留着辫子保险。

  李三向王利发的老婆王淑芬抱怨活多,前面后面都要兼顾。王淑芬安慰李三,要不是因为王利发脑筋活络会改良,裕泰早就像别的老茶馆那样倒掉了,哪还能留到今天。在这个年代,有口饭吃就不错了。李三却想要东家也改良改良自己的工钱,却被王利发三言两语就打发了。

  李三去忙了,王淑芬向王掌柜提出要增添人手。王利发却表示没余钱再雇人了。这时来了一群难民,是城外打仗时涌入北京城的,他们苦苦哀求王掌柜收留他们,被王利发拒绝了。后面赶来的巡警也帮着一起赶人。难民散去后,巡警向王利发提出.上面要裕泰交八十斤大饼的摊派,好叫大帅的兵能出城打仗。王掌柜连给房客吃的菜还没备齐,哪来的粮食交差。忙摸出一笔钱交给巡警。巡警刚收了钱,又来了一群大兵油子,逼着王利发给钱。王利发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钞票,大兵们却仍不满意,他们不要钞票,要现大洋,还是巡警帮着说了好话,才哄走了这群兵痞。

  小人物的挣扎

  当兵的走后,唐铁嘴走进了茶馆。他还是又瘦又脏,可衣服却换成了绸子夹袍。时逢乱世,人们朝不保夕,算命的生意倒是好了起来。他想让王利发租一-间公寓给他,王利发问他还抽不抽大烟。唐铁嘴已经不抽大烟,改抽“白面”了。他得意扬扬地对王利发说,他把日本的白面塞进英国的香烟里,就好像两个强国伺候他一个,简直是三生有幸。王掌柜知道他还好这一口,忙说公寓已经满租,又问他要之前一直赊着的茶钱,这才把唐铁嘴打发走。

  不远处又传来炮响,王掌柜正担心外面打仗出不了城买菜时,常四爷提着两只鸡,几斤腌萝卜进了茶馆,他把手上的菜卖给了王掌柜,解了王利发的燃眉之急。原来常四爷自从第一幕被抓走后,坐了一年牢,出来后参加了义和团,等义和团跟着大清完了蛋,常四爷就自食其力靠卖菜为生。可巧松二爷也提着鸟笼进了茶馆恭祝裕泰老店新开。他的境况已经大不如前,穿着一身破衣烂衫,不成人样。

  常四爷诧异松二爷能写会算竟然找不到个营生,松二爷解释道,大家都知道旗人懒散,因此没人愿意雇佣一个旗人。他感慨大清国纵有千般不是,可到了民国,他开始挨饿了。不过松二爷宁肯自己挨饿,也不叫养的鸟挨饿。那体面的鸟儿能让他想起过去体面的日子,只有看着那鸟,才叫他有活下去的动力。

  松二爷和常四爷久别重逢,哥俩出了茶馆相约去喝酒。正要出门,遇到宋恩子和吴祥子俩人。两个小人恬不知耻地说,早先他俩给皇帝效力,后来给袁世凯效力,到:了现在,谁给钱就给谁效力。常四爷不忿地怼了一句,要是洋人给钱呢?宋吴二人却说,要他们效力的军阀,背后都有洋人撑腰,如果没有洋枪洋炮,仗根本打不起来。松二爷怕重蹈戊戌年间的覆辙,忙把常四爷拽走了。

  宋吴二人进了茶馆要求搜查公寓,看租客里有没有革命党。王掌柜低头哈腰陪着好话,最后两个秘密警察答应每月收王利发的保护费,就先放他一马,他俩自找了一张角落里的桌子喝起茶来。王利发的老裕泰还没开张,就已经孝敬了不少钱出去。可是别人都有枪,他又能怎么办呢?

  人贩子的下场

  给太监找老婆的刘麻子也来到了茶馆。无巧不成书,当初被他卖给太监的康顺子恰在此时也到了裕泰。原来庞太监不但对康顺子百般施虐,还买了一-个养子,对他们母子二人非打即骂。后来清朝亡了,太监虽然有钱,却失了势,受自己的侄子们欺负,竟活活被饿死了。康顺子母子这才逃,了出来。康顺子给孩子改名康大力,将他视为亲生儿子。

  康顺子见了刘麻子,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冲刘麻子一通捶,被王掌柜拦下。刘麻子约了人,并不离开茶馆,只是避开了康顺子母子。康顺子无处可去,哀求王掌柜收留他们,她什么活都愿意干,不要工钱,只求能让康大力读上书。王掌柜本不情愿,他的负担已经够重的了,他老婆王淑芬却因实在缺人手,又可怜康顺子的遭遇,做主收留了他们母子。王利发自嘲道,太监没了,可他还得照顾太监的家眷。

  康顺子母子跟王淑芬去了公寓安顿。刘麻子终于等到了他要等的人。前清的时候,他贩卖人口给太监、旗人,现在这些人纷纷垮了台。而新上位的军阀们要找的姨太太都是唱戏的角儿,他完全没有门路,只好眼睁睁看人家一笔就赚三、五千大洋。这一次好不容易遇到一对逃兵——老林和老陈。俩人存了些现大洋,想合伙娶一个媳妇,才找上刘麻子。

  三个人正说着,被缩在角落的宋吴二位秘密警察听到了。他们抓住这两个逃兵,要他们交出一半现大洋。老陈正要反抗,奈何宋恩子他们有枪,老陈和老林只能乖乖地交出现大洋。恰好此时来了一个军阀军官,宋恩子和吴祥子出示了证件,告诉军官自己正在盘查逃兵。军官追问谁是逃兵,宋吴二人齐齐指证刘麻子。

  被五花大绑的刘麻子百口莫辩,当场就被拖到裕泰茶馆外枪毙了。第二幕就此落下。

  这正是:乱世人不如太平犬;老店新开,越改越凉;常四卖菜,自食其力;松二遛鸟,愈见凄凉;顺子母子,茶馆栖身;黑心人贩,死有余辜。

  【第2篇】《茶馆》读后感

  一晃又是三十年过去,抗战胜利了,中国却还没有见到光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城里横行肆虐。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说,1949年前,中国每年有大约三十万至七十万人死于饥荒,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五岁。《茶馆》的第三幕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拉开了。

  比起第二幕刚改良过的裕泰,老茶馆现在看着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模样黯淡无光。店里的桌椅家具都老旧不堪,唯一变得更显眼的是那张“莫谈国事”的纸条,字越来越大,条子贴得越来越多。在"莫谈国事”边上,还多了几个字“茶钱先付”。老掌柜王利发也和这老裕泰茶馆一样变老了,成了个满脸褶皱的老头子。他的孙女王小花正向妈妈周秀花讨要一碗汤面。周秀花却说还不知家里有没有钱,就是有钱粮店里也未必有面卖。开着茶馆的人家,连一碗面都吃不上,可见当时的民生凋敝到了何种地步。

  康顺子出来和王利发祖孙打招呼,她在犹豫要不要离开裕泰。她想离开茶馆,因为掌柜的一家日子过得太过窘迫,孩子连碗面都吃不上了,她想为王家省点儿口粮。可她又不敢就这么离开,她的养子康大力加入了地下党,她如果贸然离开茶馆,有可能给王掌柜一家带来灾祸。要知道无孔不入的国民党特务,没事都能给人捏造个罪名安_上,窝藏共匪的罪名可不小。王利发和儿媳周秀花都劝康顺子离开,这年月能逃出去一个也是好的。

  此时进来一个美貌高挑的女郎小丁宝,说是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让她过来做女招待。裕泰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好改良的王利发先是在茶馆后面开了公寓,公寓被秦仲义收回去做了仓库,他又请了人来说书,说书的不叫座,这就把脑筋动到了请女招待上头。小丁宝就是他托小刘麻子请的女招待。

  小丁宝才十七岁,是寡妇妈妈带大的。她的亡父曾给她们娘俩留下一处小房子,不想小房子被当作逆产收走了。所谓逆产就是指叛国者的产业,当时国民党特务强取豪夺,看上了什么资产就宣称那是逆产,没收充公。小丁宝自嘲也是逆产,谁财大势大,她就得伺候谁。干她这一行,活着不如死了,活着人就烂了,倒不如死了干净些。

  阴魂不散的牛鬼蛇神

  唐铁嘴已经不在了,他的儿子小唐铁嘴子承父业又干上了算命的勾当。据他说,他现在已经成了天师。这时从门外走进了一个双手戴满戒指,阔太太打扮的女人,她就是庞太监的侄媳妇一一庞四奶奶。她一进来先同小唐铁嘴打了声招呼。小唐铁嘴和茶馆里买卖古董的茶客方六都称呼她"娘娘”。

  庞四奶奶在康顺子离开后才嫁进了庞家。她是土匪头子东霸天的女儿。在她的帮助下,她的丈夫,庞太监的侄子庞四,成了国民党党员、三皇道的大坛主以及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沈处长的把兄弟。三皇道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臭名昭著的黑社会组织,他们和国民党特务机构相勾结,迫害了许多革命进步人士。野心勃勃的庞四决定在北京西山登基称帝,他们自诩在西山剿灭共产党,国民党必然不会阻拦庞四黄袍加身。大清朝已经亡了三十多年,袁世凯的失败仿佛还历历在目,可封建思想还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有机会就要冒出头来。庞四之流还在做梦想当皇上。

  庞四奶奶此行的目的是找康顺子。即将登基的庞四变得贪酒好色,挥霍无度。庞四奶奶得知康顺子曾是庞太监的妻子,是庞四的长辈,她打定主意要把康顺子迎回去:做太后娘娘。封建社会讲究孝道,太后是可以管皇上的。庞四奶奶想要借康顺子的力替她约束丈夫。康顺子却半点面子也不给,她再也不想和庞家的人有任何牵扯了,更不用说康大力已经参加了八路军,她绝不可能跟庞四奶奶走。庞四奶奶吃了个瘪,把气撒在王利发头,上,让他去游说康顺子,康顺子要是答应,就赏老王掌柜一袋白面,要是不答应,她就威胁要把这茶馆砸了。说完就气哼哼地走了。

  庞四奶奶走后,小二德子又进了茶馆。二德子是第一幕中参与打群架的打手,小二德子就是他的儿子。他一坐下,就洋洋得意地掏出四块大洋,一字排开摆在面前的桌子上把玩,嘴里还念念有词:五毛打一个,一共打了十个。他要给王利发的儿子王大栓一块现大洋,抵之前赊的茶钱,王大栓没要,他问明白了,原来小二德子所谓的五毛打一个,是去法政学院打学生去了。国民党特务给这些打手按人头发工钱,打一个人给五毛。小二德子为了领钱连女学生都打,简直毫无人性。

  小二德子还说国民党教党义的教务长,讲课的时候,直接掏出一把枪,放在讲台上,活似一个流氓。他今天分配的任务不再是打学生了,改成了打老师。国民党随意殴打学生的行为,激怒了老师,他们纷纷罢课,特务们就驱使打手教训教训这些不老实的老师。

  正说着进来了两个茶客:于厚斋和谢勇仁。这是两个打算改行的小学老师。谢勇仁原本是体育老师,他准备改行去蹬三轮。王利发的孙女儿王小花正是他们的学生,她转达了自己和同学们对老师们的不舍之情,孩子们都说以后要乖乖的,再也不惹老师生气,求老师别不管他们。王利发把茶钱退给于、谢二人,让他们赶快走,小二德子正四处搜找老师呢。小二德子见他们过来,忙挥起拳头,老王掌柜拼命地拦住了他,放走了两个老师。

  小二德子追了出去,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儿子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又进了茶馆。虽然从老子变成了儿子,二人的做派可一点没变。他们向王利发探听康大力的消息,又威胁王利发拿出金条,否则就要收拾他。王利发没办法,只好等两人走后,让儿子、媳妇带着孙女和康顺子,取了茶馆里仅剩的一点钱去投奔康大力。

  忽喇喇似大厦倾

  王利发为了改良裕泰,曾叫来了女招待小丁宝。小刘麻子这么热心地给老王掌柜推荐女招待,是打了如意算盘的。他勾结了: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沈处长,整出了一份计划书,想要利用老裕泰做根据地,垄断全国的舞女、妓女、女招待生意。他的胃口比他爸爸可大多了,刘麻子一辈子不过是小打小闹地买卖人口,小刘麻子却想着要把皮肉生意产业化,成立买卖部、转运部、培训部以及供应部,由他统一调派,给美军以及国民党各级军官供应女人。

  小刘麻子走了以后,小丁宝抽空跑来给老王掌柜说,小刘麻子想要霸占裕泰茶馆。果然,没过多久小刘麻子又转来对王利发说,沈处长已经批准了他的计划,从此老王掌柜就再也不用操心他辛苦了一辈子的:裕泰茶馆了。王利发此时已安排好儿孙的去处,他的心彻底凉了,并不与小刘麻子争执。这一天他经历了无数打击,失去了裕泰对王利发来说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刘麻子走后,已经年迈的常四爷挎着小筐进了老茶馆。他的筐里有卖的花生还有厚厚一摞纸钱。同样老迈不堪的秦仲义也恰在此时来到裕泰,他的衣服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了。三个老朋友相认,各自感慨万千。王利发泡了一壶好茶,招待两位老友。秦二爷说自己的产业全都成了逆产,被国民政府没收了。更令他难过的是,他去看了一眼耗费了自己一生心血的厂子,想不到已经被拆了。秦仲义愤愤地说,自己从二十岁起就想要实业救国,四十年办企业,就为了有朝一日为国家出一份力,想不到落得这个下场。常四爷忍不住揶揄秦二爷,当初他要给卖女儿的农妇一碗面吃,秦二爷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拿出一支钢笔,这是他从拆掉的厂址捡回来的东西。他曾用这支钢笔开过数不清的支票,写过无数的计划书。老秦把这支钢笔递给王利发,他说让老王掌柜拿着笔给茶客们看,让他们看看不自量力老企业家的下场。秦仲义还说,人啊,有钱就该吃喝嫖赌,秦某人七十多岁才明白这个理,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笨蛋。

  王利发没接笔,老裕泰马上就要大改良,这一回老王掌柜自己都要被改没了。他感慨自己做了一辈子的顺民,见谁都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他绞尽脑汁只为了能活下去,只盼着孩子们不挨饿受冻,能有出息。可结果呢?日本人在的时候小儿子逃跑了,至今下落不明。老婆王淑芬思儿成疾,病死了。当官的要贿赂他二话不说就掏钱,一辈子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那些牛鬼蛇神倒越活越滋润了,只有他王利发,落得个走投无路。

  常四爷也感慨自己一辈子雄心壮志,临老只能靠卖花生为生。松二爷饿死的时候,还有他这个朋友置办一-口薄皮棺材将其安葬,到他自己,又有谁给他送终呢?他只好每次见人家出殡就捡几张纸钱。秦仲义提议三个老朋友撒起纸钱,为他们自己出殡,祭奠自己悲剧的一生。

  秦二爷和常四爷走后,小刘麻子带着沈处长来看裕泰茶馆,发现王利发已经吊死在茶馆里了。

  这正是: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第3篇】《茶馆》读后感

  《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突出了表现了分别“葬送了三个旧时代”这一主题。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一个典型小商人形象,却无法逃脱自已破产、悬梁自尽的命运。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最终没摆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命运。秦仲义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实业报国,开办工厂,最终因工厂被霸占而失败告终。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当自已深受其害的旧时代,只有对自已苦难的愁苦和愤恨,对人吃人的旧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助。例如:王利发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他也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常四爷在绝望时也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对几千年来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是中国的出路。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戊戌变法虽失败了,真实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通过改良运动,拯救中国的梦想破灭。第二幕,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增添了更沉重的灾难,军阀们为各自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更谈不上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残酷欺压。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腐败,不顾人民安危,卷入内战,并且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盘剥,重新沦落灾难的深渊。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会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话剧《茶馆》反映的这段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记住这段历史,激发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已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第4篇】《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老北京随处可见,在那里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就是茶馆竟能折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老舍让一个平庸无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义。

  老舍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都是对一无二的。我认为《茶馆》虽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难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练、简洁。剧情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在《茶馆》中我们所能感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历史的变迁。《茶馆》中巧妙地表现出了年代变迁与人物的突出性格。尽管书中的“茶馆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馆》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馆老板王利发,心不坏但胆小的松二爷,爱国情怀高的常四爷。在茶馆中没有几个人是掏心掏肺的人,听听!说得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不懂,不懂老舍为何塑造这些人物,但不能不说从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话中能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呀!

  在这本剧中“子承父业”,这是一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们的装束也前卫起来了。西装革履,看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西装同胞”们更让我看到中国的境况不容乐观。

  从老舍那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中让人们了解到他的真情实感。读了《茶馆》这个剧本便了解了老舍处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感觉,总体而论,《茶馆》无论从场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语言的精炼程度,都可称之为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茶馆》可以作为现在许多剧本的榜样,老舍可以成为现在剧作家的楷模。

  茶馆读后感600字篇2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读后感600字篇3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的手法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净、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真是不少,有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王利发(茶馆掌柜)、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中,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人还真不容易。彼此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换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确实发人深省!

  【第5篇】《茶馆》读后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中学时语文课学习老舍的《茶馆》选段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更不会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竟然还是在国外。帕萨迪纳市的交通让我们耽误了一点第一幕的开头,实在有些可惜,但是我们很快就被话剧强大的感染力深深折服。去之前稍微复习了一下《茶馆》的剧本,看起来不会太吃力。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用茶馆这样的地方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我看过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