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初二

读书感受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10-13 15:21

  【第1篇】读书感受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一天不读书,就心有不安,两天不读书,就心浮气躁;三天不读书,就会茫茫然有所失。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但那时家里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书,所以邻居家里的演义小说、传记故事全被我想方设法搬到家里。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樊梨花、薛仁贵、程咬金、武松等人的名字是我儿时最熟悉的。那时我甚至痴迷到看到地上有字的废纸也会捡起来读一读。中学时代,偶然借到一本小说,便爱不释手,还常常忍不住大声吟诵或久久回味。嬉笑哀怨,乐此不疲。《巴黎圣母院》、《简爱》、《傲慢与偏见》等许多初中生还没怎么听过名字的书,我已经涉猎了;《水浒传》、《红楼梦》、《呐喊》、《家》等经典名著,我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抄抄写写了。回想起来那真是我人生中最自觉、最上进、最美好的年代。

  到了大学,精神上突然有所放松,看到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籍,反而有所懈怠。小时候废寝忘食读书的事情竟然很少发生了。幸亏专业的需要和老师的教诲,我还是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这时,我开始了计划读书、归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一直保持着。越是接触到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文化,我越是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见地的肤浅,有时竟会产生“饥饿”的感觉。

  参加工作,如我所愿当了一名老师。没来之前,我想每个月要存下一部分钱买书。白天教书、晚上读书,五年之后如果离开,我将带走一车子书。来到工作地点后,我把自己的房间取名“茗韵轩”,门上贴着一幅自拟的对联,下联就是“书韵悠悠兴味长”,我渴望在书中寻觅悠长的韵味。守一盏灯,喝一杯茶,捧一本书,独守夜晚的美丽和内心的宁静。

  真正走上岗位,发现原本踌躇满志激情洋溢的我竟然也免不了消沉和无助。教学上表现出急躁与无序、工作上显示出忙乱与拖沓、下班后时表露出懈怠与无聊,新老师的许多不良症状我都有。而读书的习惯竟也慢慢失去,开始是几天不读书,后来是一周不看书,最后发展到一个月难静下心来读点东西的地步。我也会找借口,认为周围缺少读书的气氛;也会自我安慰,说别人不是玩吗?可我一天天觉得自己疲软、有时真害怕生命就这样退化,淡去她本该拥有的光泽,磨蚀我特立独行的个性,控制我可以深邃睿智的思想。去年冬天那个白雪皑皑、四处冰冻的时期,退去白日的热情,我开始冷静地思考。我知道我需要充实,我必须感觉到我存在的意义。我年轻的生命必须释放光彩、在我选择为一生的事业上必须要有所突破。身边缺少知己,缺少交流,而书应该成为我最亲密的伙伴。“整日所思不如须臾所学”,我开始行动,重拾读书的习惯。慢慢走近这“熟悉的陌生人”,才觉得我们还是如此贴近,我还是如此容易被她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感情、深度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所吸引。我明白了,我确实离不开读书,书籍将成为我一生的挚爱的朋友和最好的老师。

  阅读报刊杂志,我的心突然开阔起来,发现心中还有一大片天地,觉得自己还是和外界是紧密相连的。品读文学书籍,那些诗词韵律、散文随笔温存着、激动着我的灵魂。而读教育书籍,则让我找到了一位无声的老师,为我解疑、给我新理念、新点子。读《论语》,感悟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他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诲人不倦的意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法,给了我很多思考。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开始思考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力度。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让我相信并努力让今天的我超越昨天的我。读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才明白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多么重要,他们多么需要足够的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意识到有时我的自由呼吸却阻碍了他们精神的自由呼吸。读孙双金老师关于情智课堂的经典思想,我倍受启发,顺利地定下了《构建低年级识字教学情智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县生命化育人子题子课题的申报题目。总之,有了阅读就有了思考,有了思考就有了探讨,有了探讨便有了实践,有了实践就有了进步。读书让我感觉到了快乐。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本人其貌不扬,但每多读一本好书,便觉得减去一分自卑,增加一份自信。每每有所领悟,便觉得欣喜万分,如果现在的我人不能说“气自华”,那肯定是我读书不够,所以还要加油、努力!

  “我喜欢读书”这是我开头的第一句话。一个人,一辈子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但是能够坚持的不一定很多。也许我老了,不会再说我喜欢上网、我喜欢逛街、我喜欢吃零食……但我一定还会说:“我喜欢读书。”

  【第2篇】读书感受

  说起哲学一词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高深的学问我也不例外。直到我有幸读到这本《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后对哲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哲学一词并不是中国人创造的词汇。我这里借用百度百科的解释——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包含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哲学是这三大块的总称。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伦理学是很发达的,但是逻辑学和美学就比较单薄了。

  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教育的哲学有什么用?有没有用对于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是必要的么?也许作为实用主义这做事情必须要有利可图。而我也是无利不起早的,可是就是阴差阳错的不知道为什么拿起了这本书,并一下被其说吸引。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写这篇读书心得的时候书还没有读完,但是平心而论在读书的过程中这本书逐渐解开了我内心认为那些习以为常但又想不通的问题。原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定要有用的。

  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我会想自己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音乐课最为一门课程为什么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是必修课程,它最为一门课程的意义何在?作品一位音乐教师该如何理直气壮的认为或是像语数英老师那样有种自然而然的坚定。说来惭愧有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自己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传授的知识到底价值在哪里。不要说陶冶情操、体验音乐的美、了解音乐知识这些早就烂熟的词语。因为即使我知道可是还消除不了内心的一个声音,那就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一定有一个能让我们信服的答案的,纵观历史艺术领域的音乐为何偶有如此之多的人为之倾其毕生之力,它在社会中一定有它所独有的功能和自己的定位。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内心的疑惑也在阅读中逐渐地清晰起来。书中通过讲述两个哲学观点。其一思辨主义其二是形式主义。这是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两个阶段,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音乐的非艺术性价值上。而形式主义思想认为只有最纯粹的艺术才能称为艺术,不能有一定非艺术的成分在其中才算是最完美艺术。本书从这两个观点出发辩证的分析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绝对表现主义其观点认为意义和价值是内在的,他们是艺术性自身的体现,也是其得以组合在一起的关键。

  内心真的能感觉到我的疑问正在逐渐清晰,可是现在我还法说明到底是哪里让我变得不在怀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就是在逐步明白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吧。艺术和传播不同,术的本质在于探索扩展人们的感知,由此可看出艺术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拓展自己的艺术感知,前提是让其掌握最基本的理解音乐的知识。

  这本书我会继续阅读,反复阅读。因为其中还有很多话我不明白,但是我不急,我会慢慢地去体会这些,最终要让自己内心彻底的平静,让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

  【第3篇】读书感受

  前段时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得到了一本新书《薛瑞萍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粗略的翻看一下,是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老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微记录,每次写微记录都要酝酿好一番,而薛老师却能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写日志,写感受,这让我不由的产生敬佩之感,这就是差距啊。

  之后一有空就会拜读薛老师的书,利用空闲时间,一次一两篇,看看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回忆回忆自己教学生活的事情,反思自己的做法。读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薛老师是一个真人。她是真实的、朴实的、诚实的,一点不虚假,她做的都是实事,说的是实话,写的是实情,这是薛老师的文字自始至终充满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也是她的课堂洋溢着清新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书中没有大量的理论说教,也没有任何游离于教育之外的走秀,有的只是自己真实的一言一行。她用那细腻、尖锐而又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她的语文课堂近似实录般地呈现给我们,让我这个数学老师由衷的钦佩。

  书中薛老师把阅读看的很重。她认为“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快乐的,而快乐是让我们成为终身读者唯一可靠的动力”她还说:“愿意读,喜欢读,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蒙眬而整体的喜欢,一切启发和指导都是外在的,无关于成长的本身;如果他们爱读,继而因为阅读而提升了精神品位,丰富了生活乐趣,保持了心灵的柔软和灵敏——其他种种,该得的,只要努力就会轻易得到。”这部手记如实地记录了她是怎么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走入儿童阅读的美好世界的温馨历程,读后感触颇深。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形式的日新月异,她自岿然不动,以自己的“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应对外界的瞬息万变。这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是不谋而合的,她像一位诗人,守望着自己的园子,悠然地侍弄一株株花草,只管耕种,不问收获,欣然享受“鲜花灼灼开放,小树蓬勃生长”的甜蜜与幸福。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温暖明亮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

  低年级是起始学段,这是的孩子做事都需要成人的帮助,有人需要多一些,长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对于高年级,欠缺较多的孩子更加需要家长帮助。也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家长的沟通必不可少。我们班的家长大部分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对孩子关注不多的家长往往他们的孩子欠缺的知识漏洞也是更多的。孩子虽然很努力,但是往往是没有什么成效可言。所以读了这本书后,我也非常欣赏薛老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无论是她所用的方式还是语言,都是以真诚打动人心,以温和的语言直击问题的关键,引人深思,我想,在日后工作中定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希望我也可以打动我们的家长,不再只是孤军奋战。

  最后,阅读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多读书多感悟,愿与大家共勉。

  【第4篇】读书感受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一直有着这样的苦恼与困惑。面对一篇又一篇课文,从识字写字到遣词造句,从概括课文内容到总结段落大意,从句段分析到体悟思想感情,还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的渗透等。这方方面面常常搞得我们无从下手。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而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而这本外表朴实无华,实则内涵丰富,极具价值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如拨云见日般的给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是语文学科如数学学科一样有了一条清晰的明线。阅读了此书,真的有种茅塞顿开,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对我来说,首先最大的收获是更正、更新了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材中的课文即为教学内容,这还有错吗?阅读了这本书,我的答案是错,并且是大错特错。我们一直在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以为这是重点,那是难点的在“教课文”,而并非“教语文”。一篇课文学完,学生收获的往往是课文的情节内容,语文能力却难有长进。而这也并非我们的错。就拿我们的方向标《语文课程标准》来说,仅仅是明确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并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只能凭我们教师个性化的解读了。现在我明白了:“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这本书以结构化的形式梳理了小学语文汉语、阅读、写话、习作四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尤其是分年级的表述清晰明了,让我们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哪些是这个年级的学生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一目了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盲目地过度拔高。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有了它作为我们课堂的方向指南,相信语文课堂就不会跑偏,不会上成历史课,品德课,科学课,而是基于语文能力提高的真真正正的语文课。

  其次写话、习作教学,对于我来说可谓一头雾水。往往是搜寻几篇例文给学生读一读,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学生写不长,写不具体就抱怨学生看书看得少,词语匮乏,领悟运用能力低下。这本书真的应该像字典、词典一样成为我们的工具书。书中从一年级的写一句话到二年级的写几句话,再到三年级的写段,四五六年级的写篇,都有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就拿一年级的写一句话这一教学内容来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教会学生从观察简单的图画到观察周围的事物运用不同的句式写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并要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如: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明确了教学内容,那我们平时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写话训练,相信学生一定是受益无穷的。再看三年级的习作,重点是训练写段,运用承接、并列、因果等方式写一段话,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一百字的习作。而并非如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分段表述,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习作。正是由于我们过度的拔高学生而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有畏难情绪。而看四年级的习作教学内容不难发现,主要是训练学生完整具体的记述一件事情,具体、有条理地描写一样事物、一处景物、一个人物。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二百字的习作。单从字数上来说,我们就提高了一倍,往往要求学生写四百字以上的习作,且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这样一味的拔高,学生怎会不怕写作文呢?

  再则,书中的哪个年级该教会学生写哪类习作,掌握哪些方法,除了有明确的要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其核心内容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解说,评价指标,详实的指导建议,极具实用性,操作性。

  如书中列举的第二学段写一个人的指导建议是这样安排的:一、看人说事。出示:孙悟空。事例:大闹天宫。人物特点:神通广大。使学生初步明白人物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的。二、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事例。出示:关爱学生的李老师后面列出四个事例,辨析哪件事与关爱学生有关。三、出事病文《小书迷》找出与人物特点无关的事例。随后出示第一轮经过删改的作文再提意见,发现看书的过程没写具体。四、播放同学在阅览室看书的视频。指导把事例写具体,从而表现人物特点。这样一步一步地实施下去,还愁学生不会写作文吗?

  这本书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领略到了编者的一些思想、理念,对于其内化与实践,真得需要反复地品味,践行,不断地反思,总结。现在,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读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第5篇】读书感受

  不知太宰治在写下这四个字是究竟是什么心情。他用这样悲伤地词来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书写了自己的绝望,讲述了自己那不堪的经历。最后在痛苦之中否定了自己的全部,结束了这生命。

  《人间失格》让我反思更多的是我们在与社会中的定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人与社会的冲突表现的越发明显,我们存于社会,确远离社会。社会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加上了很多不同的含义,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又危险的负面含义。对我们来说社会就以为这一种勾心斗角的生活态度。目前的这种社会面貌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组成有关,中国从古典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我们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并不习惯数字化的信任,以至于这个社会在我们眼中全是“陌生人”,这就引起了我们内心中的一种茫然。我们依然融与社会之中,因为在这个高度分化的世界里加入社会协作并不难,但茫然的心理却不会轻易消失。太宰治的失误就在于此,他太多的将自己的心理和社会所分离,有想做出融入于社会的假象。太宰治自己创造出了一个隔绝的舞台,他作为一名独舞者而表演。所谓当局者迷,当太宰治发现自己的表演被人看穿时一种恐惧遍蔓延开来,他的心理防线以被攻破,他永远不知道下一发子弹从哪里来。这迷茫再次涌上太宰治心头时他就以无力承担,最后终日沉迷于,酒精和毒品。草草了生。

  但我们总不至于此,记得约翰·多恩创作布道词《丧钟为谁而鸣》

  中写道“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如果我们上升一个高度来看自己的这茫然就会突然发现,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是对自生价值被肯定的渴望。回想我们幼时,常常为了100分而欢天喜地,但请认真想想我们所高兴的并不是那个所谓的满分,它表现的只是我们对老师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家长的夸奖,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这就是我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了肯定。我们此刻的茫然便就是这种肯定的缺失,因为我们曾经的熟人圈已经消失。这时在陌生的生人社会中就出现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我们向外部寻找自身价值的肯定。我们立下了一个个远大的理想,无论是身价百万还是名留青史这都是如此。前者通过物质的富裕,后者是依赖与心理的满足。二、我们向内在寻找自身价值,我们依靠自己心中的平衡机制,它来自与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依靠它我们便找到一个平衡点,它将带给我们内心上的宁静与肯定。这个平衡点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在很多时候他们应该都相辅相成。当我们可以正视这种源自于自身价值寻找导致的迷茫时。我们就开始真正融入社会。

  【第6篇】读书感受

  放暑假的时候,学校要求在假期阅读一本书籍,当我看到给我的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是拒绝的,感觉好像不是我所需要的,阅读一本书应该是整天做的事情,怎么还在读?能讲些什么?回去在暑假中了无兴趣的翻阅,却不知越看越沉浸在期中。

  在所有阅读之前,阅读的目标最重要。书中提到,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阅读目标。作者给出了没有读好一本书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自身不是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也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读不好一本书,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必然是对其目标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做到主动阅读,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即为能提出问题来。任何时候能提问,能大胆提问的人都不容忽视,且不论提问水平的高低,至少说明两点:一、有足够的勇气来质疑业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论描述或实践内容。二、有足够的想象力来作出与主题相关或联想的思考,这两点都说明了他是在认真阅读且积极思考的。

  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由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就会主动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提问。明确的目标作者也已提到,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自身的理解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好一本书来进行阅读。选择好一本书至关重要,如书中所说,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分析阅读是全书的重点,能不能读好书,把书读进去,分析阅读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个规则:(1)分类;(2)简述整本书的内容;(3)分级理出重要目录;(4)找到中心问题(内容或思想);(5)找到关键词并确定其含义;(6)找到关键句子并确定句中主旨;(7)找出或构架出作者的论述;(8)找出作者的答案。通过八个步骤即完成了我们的分析阅读部分,但显然这是不够的。

  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就意味着所阅读的书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会去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质疑,要有怀疑精神。作者说得对吗?是全部对还是一部分对,如果一个人完全赞同一本书的观点,他极有可能就没有读进去,没有思考,或者是这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让他不得不诚服于作者,那他读下来不会有大的启发,至少说明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无法做进一步阅读或思考。分析阅读要能怀疑,敢怀疑,勇于挑战作者的观点。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第7篇】读书感受

  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一种美丽的静谧,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以书为伴,淡泊人生,是生存的最高境界。闲暇之余读读书,修身养性。有幸看到一本《一学生一世界》这本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离我们是如此的近,那么亲切,那么逼真,仿佛一切就在眼前。是呀,每个孩子都是特殊而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心灵则是一个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深深潜入、认真面对,与学生一起探索他们的“世界”。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师生之间说到底也是一种相遇,一种纯粹的偶然相遇。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遇到什么样的班主任,根本无法预知;一个老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遇到怎样的学生,遇到什么样的班级,更是无从知道。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就是无理由的接受,让他们向更加完美锐变。

  本书主要阐述了10个不同类型的学生,每一类型学生通过不同案例进行分析。当你遇到“完美型”“自我型”“从众型”“学习困难型”等10类你会怎么办?假如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千篇一律、不加区别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现在老师似乎一直在和学生们斗智斗勇,不仅要会教书上课,还要会处理学生和你的关系,更重要的要忽悠你的学生愿意上你的课。其实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我们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教学质量,而最令人头疼的便是后进生的学习状态。本书中第四章“心有余力不足怎么办?放弃了吗?对于老师来说您的学生是你的班级的百分之一,课时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头上的一片天。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绝不可放弃。

  本书中的第七章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你该怎么办?每每走到教室自然想去教学,但是也会呈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准备好了,却有两三个自由散漫的学生无视周边的环境和气氛,当我们转向黑板时甚至有几个淘皮捣蛋的违反课堂纪律。对于这类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孤立,而不是让他们结伴,孤立让她的那种行为在班级没有立足之地,对于违纪行为要冷处理更要谨慎处理。或者给个班干部的头衔,让他有责任感。给予机会让他们学会证明自己也是很棒的。最终让孩子自愿带上一个紧箍咒。苏霍姆林斯基也承认过:“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每个教师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个有追求的班主任,遇到顽劣的学生,其实是一种幸运,最终的结果,也许不是你挽救了他,而是他成全了你。

  你看,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相遇,偶然而且频繁。偶然是说,每一次的相遇会是怎样的场景,会展开怎样的行程,会有怎样的结局,都不在我们的想象之中;频繁是说,这样的相遇会在每一时、每一刻发生,不会间断,不会停止。

  教育容不得你选择,也无法选择。不管碰到了什么,不管遇到了什么,都可以坦然面对,并把相遇中的每一个沟沟坎坎都看成是命运的恩赐。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必须面对的10种学生,好与差你必须全盘接受,因为你的名字叫老师,你的职业必须学会包容。所以我说,不管前面是什么,遇到就是一种幸运。

  【第8篇】读书感受

  晴朗的周末,澄澈的天空,一杯咖啡,一本<苏菲的世界>,好久没这么惬意过。没有带手机,所以没有电话,也没有短信,没有找工作的压力,没有考研保研的纠结。我的世界一下子像这天空那么明净澄澈。德克士外面的广场上,大人孩子们也心情好的放着风筝,还有些很酷的小帅哥踩着轮滑飞一般的滑过,在我目光所及的那个水池边的角落了,竟然看到了一直以为是民工的实验老师正挥毫着凤舞的书法,小小的一惊,然后释然,轻轻地让嘴角的笑容荡漾出去。

  就这么闲闲的看着书,精神也是不由自主的溜开,一会是孩子的笑声,一会是妈妈的呵斥,还有角落里操着一口陕西话的实验老师在给围观的人讲他的墨迹。这个世界和我一样,好像暂时遗忘所有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遗忘了那些忧虑纠结,就这么闲闲的,云淡风轻的。

  春天不是读书天。记得我的三毛说过。呵呵,现在想想,无比有理。以至于开学两周了,我貌似努力规划大三生活的表象下,偷偷地借着这大好的春光肆意地,涎皮赖脸地精神溜号,一向不翘课的我,借着这春天,美美地睡了两周的下午第一节课。

  其实翘课是心虚的,更心虚的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找工作。以前总不理解时间如流水,现在懂了,想想当年懵懂的我竟然要从这一年开始,走自己的路,为自己做决定,体会到的除了成长的无奈和前程的惶恐,更多的理解是关于时间,时光的雕琢。逝者如斯夫,时间就这样不舍昼夜的奔腾,不断的冲刷这我年轻的尖锐,一点点打磨出圆润,那种疼痛,是每个年轻过的你我都懂的。

  可是既然时间是流水,那么我们只能向前,不是被时间向前拖着,就是追赶着匆匆的岁月。积极向上也罢,消极颓废也好,就这样,沧海桑田,红颜白发。

  手里的书险些滑倒地上,将我从这长长的精神溜号中拉回。手里那本让人看得头痛的《苏菲的世界》又被我稳稳的捧住。买这本书本来是为朋友的生日,可是当我看到写在书扉页上的那些文字时,我就觉得可能朋友收不到这个礼物了。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从古希腊文化到资本论,每个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和思想精华我都读得很吃力,可是还是坚持的读着,上课的时候,睡觉前的时候,自习的时候,溜号的时候。。。因为书的扉页上写着“你从哪里来?世界又从哪里来?有没有不朽的灵魂?”。

  高中时看武林外传,当看到吕秀才问姬无命“你是谁,谁又是你。”时,我惊讶的推推一旁看电视的弟弟,“啊!就是啊!我也一直有这个困惑!”,我说,

  弟弟笑笑,没有说什么,一句玩笑话带过了。秀才接下来似答实问的答案并未解开我的困惑。三年后,这本书给了我解释,虽然那么多哲学家那么多看法,但是我最认同的是苏菲哲学老师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仿佛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下拉出的兔子,有的人挣扎了一些时间后,就在兔子的皮毛深入安稳的生活下来,而有些人则会爬到皮毛的纤细的顶端,仰视魔术师和整个世界”。

  也许我是谁就是取决于我是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吧!

  呵呵,精神在度出离,也许这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的体现吧。低头看看,杯子里的咖啡已经见底,我说怎么越来越甜呢!也许生活和时光是不是也同样呢?当我经历了那些笑过哭过的年月,是不是也能品味到生命沉积的甘甜呢?

  也许吧!

  不!应该说一定会的!因为仰视我们的魔术师和整个世界已植入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将锲而不舍,我将勇往直前!

相关作文